成安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

发布日期: 2018.09.04 索引号: 00062117-3-1410-2011-1006
发布机构: 农业局 文号:
主题 词: 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监管 主题分类: 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监管

 

 

成安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部署,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和质量农业,根据河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标准提升为引领,以品牌培育为路径,依托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着力构建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强竞争力、更可持续的农产品供给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绿色优质农产品需要。到2020年,基本形成科技高端、标准高端、品质高端、品牌高端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行,农产品供给结构更趋合理、供给能力明显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75%,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98%以上,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质量可追溯。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农科教深度融合,科技研发水平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增长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显著提升。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基本形成,农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品牌农产品数量年均增长10%,主要“菜篮子”产品京津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

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灌溉用水、化肥、农药使用总量实现明显下降,农业废弃物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农业资源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成效明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二、重点任务

(一)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发展科技农业。

1.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创新种质资源利用,加快主要农作物高产优质、节水抗旱新品种培育与种质资源创新,集成示范推广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创新农机装备技术,加强智能装备和技术研发,开发自动化农机设备等整机及关键零部件产品;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集中攻克农兽药残留速测等难题;创新生态环境保育技术,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区域生态系统恢复等技术研究;创新农产品加工技术,开展粮油、果蔬、畜禽、水产等产品加工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研发绿色有机、营养健康等食品;创新植物天然提取技术,加快发展功能性提取物和保健品开发;创新发展智能化设施农业装备;创新“互联网+农业技术”,开展精准农业信息、科技服务等技术研究。到2020年,培育主要农作物标志性品种2个以上,研发新型农机具2种、生态环境保育技术1项、食品加工新技术1项。(责任单位:科技局、农牧局、林业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局)

2.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按照 “一创、两备、百园共建”的园区建设思路,深入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和提档升级行动,倾力打造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全12个县级以上园区中实施百园共建提档升级工程。打造优质基地供应链,延伸优势产业加工链,提升新兴产业价值链,构建农民共享利益链,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休闲、服务等相互融合和全产业链开发,实现绿色发展和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到2020年,力争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以上,新建1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在2个省级、2个市级及10个县级园区全面推进提档升级,形成以国家级产业园为引领,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示范,市县为基础的发展格局。以国家省市科研院所为依托,以县办和民办农业科研单位为主体,以种业公司和民办学会或研究会为补充,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创建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发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作用,推广一批高新技术成果。用足用好京津创新资源,共建一批农业科技成果承接转化基地、新型创业孵化基地,促进京津农业科技成果向我转移转化。到2020年,力争建设1个京津冀农业协同创新平台,选择2家农业科技园区承接创新成果。(责任单位:科技局、农牧局、教育局、发展改革委、知识产权局、商务局、编委办)

3.加快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支持优势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到2020年,打造1家全国种业100强企业。重点支持研发“智慧农机”、农产品精深加工机械,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重点支持植物提取物、生物肥料、生物农兽药、生物饲料生产,着力培育生物产业。重点支持物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技术信息服务等企业,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转变传统生产观念,树立“互联网+”经营理念,在生产、加工、营销等各环节主动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打造生产经营新的增长点。到2020年,培育1个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至少做强1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责任单位:科技局、发展改革委、农牧局、林业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编委办、质监局)

4.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奶业振兴工程、现代林果基地工程,组装配套关键技术,因地制宜推广。积极发展和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加速推广节水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建立全主要耕地土壤检测体系,科学合理施用肥料,提高肥效。充分利用我土地肥沃、光热资源丰富特点,加快研究组装粮、棉、油、菜、果、林、菌等多种作物立体简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科技创新联合体,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支持科技人员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增值服务,分享成果权益。实施贫困地区农技人员特聘计划,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加强气象部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精准服务的水平。(责任单位:科技局、农牧局、林业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教育局、气象局、编委办)

5.深入开展农村“双创”活动。完善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政策,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等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领办、协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电商、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工程、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工程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开办农业大讲堂,到2020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0人,举办农业大讲堂4期以上。(责任单位:科技局、农牧局、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二)推动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1.推进农业节水、节肥、节药。着力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巩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果,力争每年实施季节性休耕4万亩以上;推广小麦节水抗旱品种和节水技术,推行“定额管理”“超用加价”“终端水价”等水价管理模式,到2020年,实现节水抗旱小麦品种基本全覆盖,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55以上,种植业万元产值耗水量减少12%。扎实推进化肥减量增效, 在有机肥替代、精准施肥、转变施肥方式、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等方面下功夫,加快水肥一体化、机械施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推广和服务机制创新,实施统测统配、统供统施,到2020年亩均化肥使用量比2017年降低10%以上,化肥施用总量控制在4万吨以内,主要农作物氮肥当季利用率达到40%以上。着力推进农药减量控害,突出病虫害监测预警、综合防治、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高效药械推广示范, 扩大绿色防控规模,到2020年,亩均农药使用量降低6%,农药施用总量控制在380吨以内,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责任单位:农牧局、发展改革委、林业局、水利局)

2.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支持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鼓励养殖密集区建设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引导第三方参与废弃物专业化治理,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支持大中型畜禽规模养殖场和有机肥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工生产有机肥;鼓励沼液和经无害化处理的畜禽养殖废水作为肥料科学利用。支持大型畜禽养殖场建设池容1000立方米以上沼气工程,盘活现有闲置大型沼气,用于发电、供气。到2020年,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5%以上。建立秸秆收储运体系,推进农作物秸秆全量化高效利用,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6%以上。建立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体系,到2020年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强化农业氨氮减排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转化,以现代化农业园区为重点,建成全过程农业源污染控制与管理体系;减少农业氨氮排放,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到2020年底,园区实现化肥投入量减少30%,养殖场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5%,氨氮排放减少30%,探索推广农业绿色发展的新模式。(责任单位:农牧局、环境保护局、发展改革委)

3.推进农业生态修复治理。实施耕地保护提升工程,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开展农用地治理修复试点,通过土壤改良,培肥地力,有效改善土壤环境。实施国土绿化工程,抓好太行山、城镇周边、廊道绿化等重点区域植树造林。开展湿地植被恢复、生态补水,修复湿地生态。加强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治理。到2020年,耕地地力平均提升0.5个等级以上,林木绿化率达到35%,湿地保护率达到43%,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0平方公里。(责任单位:农牧局、国土资源局、环境保护局、水利局、林业局)

4.推进农业绿色循环发展。坚持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种养结合,推广生态循环模式。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推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秸秆全量化利用等成熟的技术模式,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创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探索总结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推动种养加有机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2020年,建成1个省级国家级种养结合循环示范。(责任单位:农牧局、林业局、发展改革委)

5.推进特色优势产区创建。在确保全市粮食产能稳定在5亿斤以上的基础上,按照稳粮、优经、扩饲要求,发展适销对路的高效经济作物和优势特色产业,开发优质、专用、功能、特色农产品。粮食面积调减到60万亩,经济作物扩大到30万亩以上,饲料作物稳定在5万亩,粮经饲比例由2017年的68.8:29:1.8优化到63:31.5:5.5。在此基础上,把发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作为突破口,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一是在种植业发展上,以商城镇、长巷乡、商城工业区、辛义乡为重点,建设10万亩优质专用粮食示范区;以道东堡乡、北乡义乡、漳河店镇为重点建设10万亩东北部优质棉花高效示范区,推广棉花简化栽培和全程机械化管理,推广杂交抗虫棉10万亩,推广棉花间套高效种植模式8万亩。以成安镇、城西工业区、道东堡乡、商城镇、长巷乡、漳河店镇等为重点,建设3万亩优质草莓示范区和3万亩高端蔬菜示范区;普及标准化栽培技术,装配现代化设备,带动全高端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0万亩。提高特色优势产区规模和效益水平。同时建设1个蔬菜花卉草莓育苗场,年育苗总量达到1亿株以上,积极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品认证。以商城镇、商城工业区、成安镇、长巷乡为重点,发展柴胡、生地、菊花、山药、芍药等优质中药材,带动中药材种植发展到2万亩,示范园发展到3个,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兴产业。以李家疃平菇,梨木香菇;漳河店、道东堡双孢菇柏寺营白灵菇、杏鲍菇等精特品种为重点,发展食用菌基地1万亩,二是在畜牧业发展上,巩固和发展以商城镇、北乡义镇为主的生猪优势产业,以柏寺营乡、李家疃镇、漳河店镇为主的蛋鸡优势产业、以李家疃镇为主肉鸽优势产业,以道东堡乡为主的奶牛优势产业,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生产性能。到2020年,全创建6个畜禽规模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区),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85%以上,其中万头猪场达到2家以上,万只以上蛋鸡场达到4家以上。三是在渔业发展上,加快推进休闲渔业发展。建成或休闲垂钓、或品味鉴赏或休闲观光型的休闲渔业基地5家以上。四是在林果业发展上,以北乡义镇、道东堡乡为重点,巩固发展梨优势产区1万亩。以辛义乡、柏寺营乡为重点,巩固发展葡萄优势产区1万亩,积极推进辛义乡、道东堡乡等园艺苗木产业,加快发展以漳河店镇 为主的玫瑰产业,稳定面积和产量,提高产品品味和质量,建设高标准林果示范园。(责任单位:农牧局、委农工委、林业局、科技局、国土资源局、各有关乡镇

(三)着眼价值提升,大力发展品牌农业。

1.实施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工程。县确定1-2个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开发,开展形象设计,厚置文化内涵,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到2020年,区域公用品牌达到2个以上。建立品牌持有者和生产者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明确区域公用品牌的运营主体,强化授权使用和品牌管理,实现“母子”品牌协同发展。(责任单位:委农工委、农牧局、林业局、工商局、质监局)

2.实施企业品牌价值提升工程。制定《邯郸市关于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品牌化生产经营理念,积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中国质量奖、名牌优质产品、河北省著名商标、行业领军企业品牌等。鼓励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开展品牌共建共享,打造品牌联盟。到2020年,中国驰名商标数量达到1个以上,地理标志商标达到2个以上,地理标志产品达到2个以上,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显著提升,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基本形成,农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责任单位:委农工委、农牧局、林业局、科技局、商务局、工商局、质监局)

3.实施农产品品牌孵化工程。根据地域差异、品牌特性创建一批具有文化底蕴、鲜明地域特征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商标注册,申请“三品一标”。挖掘农产品品牌的文化历史内涵,支持草莓、粗纺、棉织品等地方特产、传统美食产业化发展。依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发展“后备箱经济”。到2020年,“三品一标”产品达到15个以上。(责任单位:工商局、农牧局、委农工委、林业局、质监局)

4.完善品牌服务体系。坚持优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加快构建品牌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等媒体,做好邯郸当地名优特农产品评选、展示、推介和宣传活动。结合历史文化民俗,充分利用历史人物、文化特色、民俗故事等无形资产,编制邯郸农产品品牌故事会,丰富品牌价值。建立品牌目录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在邯郸广播电视台、邯郸日报、邯郸农业产业化信息网发布,传播良好品牌形象。组织龙头企业积极参与“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东盟博览会”“亚欧博览会”等国内国际各类专业展销会,扩大农产品知名度。严厉打击品牌盗用、套用、滥用等行为,健全失信“黑名单”制度,切实保护品牌信誉。(责任单位:委农工委、农牧局、委宣传部、商务局、林业局、工商局、质监局)

(四)实施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质量农业。

1.完善农业标准体系。严把农产品生产安全关,紧紧抓住控肥、控药、控添加剂,规范农业生产过程,严格管制乱用、滥用农业投入品。依托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突出地方标准,完善覆盖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努力实现生产有标可依、产品有标可检、执法有标可循。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制(修)订农业清洁生产、投入品使用等地方标准;种植业、蔬菜业、畜牧业、水产业生产监管单位都要积极制定一批地方标准;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各县(市、区)要分产业、分品种制修订符合当地特色农产品生产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集印成册,指导生产和农业执法。积极推动我市企业取得境外农产品商标注册、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或生产规范认证,积极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责任单位:农牧局、林业局、质监局、商务局)

2.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农产品生产是第一车间,源头安全十分关键。要下大力量落实生产者主体责任,明确各县(市、区)政府属地管理责任,树立管行业必须管质量安全的责任理念。推进科学的农业生产规范,搞好技术指导与技术服务,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场创建,归纳整理在创建中应用的技术标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引导农户按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生产。成安县以建设“菜篮子”大县为纽带;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整县域推进标准化生产。支持各类新型经济主体严格生产标准,加强质量管控,建设安全优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到2020年,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提高22个百分点,达到75%。(责任单位:农牧局、林业局、质监局)

3.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有关规定,推行农药、兽药、饲料、肥料生产电子信息码,落实采购和销售台账制度,实行限制农药定点经营,严格执行兽药管理规范。强化生产过程追溯,督促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完善生产档案,加施食用农产品标识码,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方便消费者查验。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加强食品安全预测预警,及早发现苗头,及早处置,严防发生区域性、系统性安全风险。到2020年,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产品全部实现可追溯。(责任单位:农牧局、林业局、商务局、食品药品监管局)

4.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督促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全面使用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管理衔接机制,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以“违禁超限”农产品为重点,对主要农产品产地实施全覆盖抽检,市级年定量抽检3千批次,15个县级农产品监测站年定量抽检3千批次,全市年定量检测农产品6千批次;督促企业自检,把好出厂(场)关。督促市场开办者严格查验进场入市农产品证明文件,对无证明文件的做到批批检测;强化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商场超市等环节抽检,对检测不合格农产品要依法查处并追根溯源。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要建立覆盖全县域、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形成责任明晰、监管有力、执法严格、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探索有效的监管模式(责任单位:农牧局、林业局、食品药品监管局)

三、实施安排

(一)级协调推动。2018年5月底前,根据省特色优质农产品区域布局方案,依据我市资源禀赋,级制定出台名优特农产品提质增效推进方案;建立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因地制宜谋划一批重大项目,整合安排资金,推动项目落实;督促各县(市、区)落实重点任务,定期督导检查。有关部门在监管、资金整合、行业指导等方面加强配合。

(二)县级组织实施。2018年5月底前,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和全省特色优质农产品区域布局方案,选择1-2个特优农产品制定提质增效具体实施方案。县政府有关部门和各乡镇工业区切实负起主体责任,落实责任单位和人员,创新工作机制,扎实组织实施,确保任务目标如期实现。

四、保障措施

(一)优化特优农产品布局。依据全省优化特色优质农产品区域布局方案,进一步调整特优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按照“全产业链打造,全价值链提升”的思路,在产业发展、科技支撑、质量控制、品牌建设、利益联结、绿色发展、管理保障等方面分品种深入谋划,统筹推进。(责任单位:农牧局、林业局、发展改革

(二)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依托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特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进品种选择、生产过程、终端产品的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加工基地,发展具有地方和民族特点的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业;完善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仓储物流基地,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流通效率。(责任单位:农牧局、县林业局、质监局)

(三)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组织带动普通农户连片种植、规模饲养。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形成资源集中、生产集群、营销集约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格局。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责任单位:农牧局、林业局、供销社)

(四)加强农产品营销和媒体宣传。借助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等渠道,利用电商平台、“互联网+”等各种新兴手段,运用拍卖交易、期货交易等方式,加强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扩大市场占有率。充分利用传统宣传途径、现代信息技术和休闲旅游等新业态,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特优农产品,提高消费者对特优农产品的认可度。(责任单位:农牧局、林业局、商务局、委宣传部)

(五)挖掘特优农产品新业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努力开发农业的科普、教育、体验、观光旅游等功能,挖掘特优农产品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进一步壮大休闲农业规模,突出区域特色和创意创新,拓展特优农产品市场空间,促进休闲农业提档升级。(责任单位:农牧局、林业局)

(六)强化要素保障。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落实用地、用水、用电支持政策;加强金融支持,满足新型经营主体贷款担保需求,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和覆盖区域;加强市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支持特优农产品提质增效。(责任单位:国土资源局、财政局、金融办、物价局)

(七)加强组织推动。建立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农牧局。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以特优农产品提质增效为导向,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建立项目库,集中投入、持续扶持。各乡镇工业区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和质量农业加快发展。(责任单位:农牧局、县直有关部门,各乡(镇)、工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