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 2021.08.25 | 索 引 号 : | 56324661-0-0305-2021-1000 |
发布机构: | 发展和改革局 | 文 号: | |
主 题 词: | 其他 | 主题分类: | 其他 |
成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 案)
成安县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一月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二章 总体思路及战略目标
第三章 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第四章 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保障经济稳步发展
第五章 扎实推进“三农”工作,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第六章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劳动力就业
第七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第八章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第九章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人才发展
第十章 全面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第十一章 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第十二章 科学利用资源,构建节约型社会
第十三章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十四章 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
第十五章 扩大促进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十六章 保障规划实施
成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并实施好 “十二五”规划,对于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实现科学发展和富民强县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以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打造装备制造新区和生态卫星新城目标,深入实施“开放兴县、工业立县、城建靓县、惠民强县”四大主体战略,全力以赴保增长、调结构、抓城建、惠民生,较好地完成了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为“十二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70亿元,比“十五”末翻一番;全部财政收入完成32422万元,比“十五”末翻两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亿元,比“十五”末翻两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2.6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12%。
工业立县迈出扎实步伐。“十一五”时期, 正大制管、金隅水泥等20余个亿元以上项目实现竣工投产,友发制管、驼马汽车等30余个亿元以上项目顺利开工建设,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14亿元,初步形成了板、管、件、车、纺五大产业集团。工业园区发展迅速,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入驻企业150余家,被确定为首批省级产业聚集区。在投资和项目建设的拉动下,全县工业经济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24家,达到56家,增加值达到23.5亿元,比“十五”末增长了5.4倍,有力支撑了县域经济发展。
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瞄准重点区域,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力度,全县引进项目170个,总投资220亿元,累计利用国外资金6200万美元,出口创汇累计完成2600万美元,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升。
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十一五”期间,特别是三年大变样活动开展以来,我县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区面积由“十五”末的7.2平方公里增加到了17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十五”末的10万人增加到14.4万人,城镇化率由“十五”末的22.8%提高到36%。实施了城区50公里的道路改造建设工程,构筑了“七纵七横”的道路框架。铺设改造供水管网4.3万米,集中供水率达到100%,城区排水管网达到5.3万米,实现城区主次干道排水管网全覆盖。率先在邯郸东部实施“双气”普及工程,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48.4%,燃气普及率达到75.8%。建设了昌宏丽都、乾城花园、人民广场、乒乓球训练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一批精品工程,6条街道地上线实施入地改造,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营,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39亿元,比“十五”末增长了55.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76元,比“十五”末增长了66%。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4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7.7%。加强了水利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劳动力转移成效明显,累计输出劳动力10万人(次)以上。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全面完成,10个省级新民居示范村建设进展顺利,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高考成绩大幅上升,中考成绩名列全市先进,投资6249万元新建10所学校,对67所学校进行了改造;全县城乡低保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全县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6%,完成了乡镇卫生院升级改造和规范化建设。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再就业5000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1%;我县被评为“中国金融生态县”,“十一五”期间共为企业融资50亿元。同时,文化、体育、广播、科技、国土、通讯、电力、安全、残疾人等各项工作均取了长足进步。
二、发展环境
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县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但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认真分析当前形势对我县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从国家形势看,政策操作日趋从紧,货币政策明显紧缩,土地控制更加严格,经济运行带来诸多压力。从全市情况看,各县(市区)都在大干快上、竞相发展,特别是东部县更是抢抓机遇、争先晋位,给我县带来了很大挑战,实现东部率先崛起的任务非常艰巨。从自身发展来看,仍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还不够快不够好,经济总量还不够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支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还不足;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制约了工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农民增收空间有限;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容懈怠,等等。
站在新的起点,面向未来,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从邯郸市的规划和发展战略来看,邯郸市实施 “1+6”中心城市发展规划,一体化发展、同城化管理的运行机制为成安加快城镇化步伐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冀南新区纳入省级战略,为壮大装备制造主导产业提供了广阔的产业聚集平台,商城工业区作为重要结点,必将成为成安经济重要增长极。邯郸市东部振兴规划的实施,为成安在邯郸东部率先崛起提供了现实机遇。从成安目前的基础来看,成安县经过近几年招商引资,营造了浓厚的发展氛围,形成了强劲的增长势头,项目数量急剧增加,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为“十二五”期间加快成安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发展趋势来看,全市重大基础设施已经陆续开工建设,对成安拓宽发展空间,强化发展动力提供了重大机遇。邯郸市环城高速、石武高铁、邯大高速、马峰公路东延等项目的建设,为成安快速连接大中城市、汇集生产要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十二五”时期,成安面临着保持经济较快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双重任务,我们要准确把握形势,正视机遇和挑战,以动为先,在新的竞争中抢占先机,积极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第二章 总体思路及战略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抓住河北省建设冀南新区、邯郸市“1+6”规划格局和东部振兴三大机遇,大力实施“开放兴县、工业立县、城建靓县、产业富县、惠民强县”五大主体战略,建设装备制造新区和生态卫星新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协调发展,全面加快科学发展、富民强县步伐。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发展显著加快。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4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人均GDP突破30000元;财政收入突破7亿元,年均增长17%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50亿元,年均增长1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亿元,年均增长18%左右;三次产业比重达到20:42:38。
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水平提高,城市功能完善,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增强。2015年,城镇人口达到2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形成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为主骨架的公路网络,农村道路硬化率达到100%;建立完善稳定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供电质量不断改善。建立安全有效的供水保障体系,确保农村饮水安全。
生态环境保持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2015年,森林覆盖率12.5%,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100%。
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累计利用外资达到6000万美元,累计引进国内资金达到100亿元。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突破1万元,年均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各项社会事业更加进步。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科技与经济得到有效结合,“十二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和农作物新品种良种覆盖率均达到98%以上。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15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和初中毕业升学率均达到99%以上,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以上。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备,人民的各项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第三章 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始终保持高强度投入,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培育产业集群,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一、全力抓好项目建设。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真正把全县的经济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形成持续高水平、高强度的投入,以增量带动存量调整,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加快中冶大型构件、友发制管、昌盛制管、驼马汽车、再戈再生等在建项目建设步伐,争取早日投产见效。正大制管、卓立板材、凌飞制管等项目加快扩建进度,尽快形成规模优势。
二、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一是突出招商重点。抢抓邯郸东部振兴和冀南新区建设的机遇,围绕装备制造主导产业,重点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配套性强、关联度大的项目。特别是加强与国内外500强、行业100强和央字头、国字号企业进行对接。二要创新招商方式。深入开展全民招商、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提高招商实效,壮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三是瞄准主攻方向。在招商区域上,主攻“两环、两角、两区”,瞄准环京津、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山西资本富集区,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十二五”期间,引进内资100亿元,引进外资6000万美元,引进50亿元以上项目1个,30亿元以上项目2个,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国内500强或龙头企业5家。四是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认真研究国家政策和资金投向,精心谋划包装项目,认真对接,积极争跑,为我县争取更多的上级资金支持。“十二五”期间,累计争取上级各类扶持资金5亿元以上。
三、全面加快园区建设。“十二五”期间,要抓住全省推进冀南新区和工业聚集区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加大投入,全面加快园区路、电、水、气、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满足开工企业需求,启动仓储、物流、科研中心、生活服务中心等配套工程建设,理顺园区管理体系,强化园区服务职能,大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商城工业区:完成“八纵十三横”路网建设;完成供水管网铺设,引滏入园地上水系实现全面竣工,企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实现全覆盖;完成天然气门站建设,满足企业生产和生活用气。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完成排水管网铺设;完成220KV变电站建设,满足企业生产用电。完成集工商、税务、金融、通信、管委会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在项目准入上,重点发展大中型车辆装备、管道工程装备、农机及工程机械、石化设备、节能环保设备,逐步建成高效、智能、新型装备制造基地。城西工业区: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生活设施,重点加强金融、供气、供热等配套服务;整合区内企业,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土地利用率;争列第一批省级工业聚集区,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支持。到2015年,两个工业区投资达到400亿元,销售收入达到800亿元。碳素园区: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优化配套服务,加强企业合作,组建企业集团,延伸产业链条,促进提档升级。物流园区:依托邯大高速、环城高速和邯临快速路,加快澳松物流中心等一批物流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新兴产业。
四、推动产业上档升级。一是深入开展“对标行动”,积极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力度,引进和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不断推动产业、产品走向技术高端,力争有一批重点项目纳入省市产业发展规划。二是用足用好市县技改贴息资金,鼓励优势企业实施技改扩能,提高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三是加大帮扶力度。要深入企业开展帮扶活动,为企业送信息、跑资金、解难题。特别是在融资上,要充分发挥“中国金融生态县”的品牌优势,引进县外金融机构参与市场竞争,积极推动银企合作,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加快小额贷款公司、投资公司和村镇银行组建工作。重点推进1-2家企业上市,实现直接融资,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四是力促产业上档升级。“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制管业由高频焊管向大直缝、大螺旋、深加工等高档焊管产品延伸,建成全国最大的管业制造基地;板材业由薄板冷轧向精细板、涂镀板延伸;配件业向大型、精密、专用配件发展;汽车制造向整车、专用车方向发展;纺织业由纺纱、织布向高档布料、服装制造延伸,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
五、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一是严控“两高一资”项目。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评估制度,从源头上遏止高耗能行业增长。二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对淘汰类设备、工艺坚决进行淘汰,对限制类实行逐步淘汰和升级改造。三是加大对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的推广应用,加快企业更新改造步伐,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节能减排。四是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组织开展重点用能行业、企业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培育先进典型。制定实施工业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重点企业的跟踪监测和指导。用好节能技改专项资金,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促进工业技术改造。
第四章 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保障经济稳步发展
一、优化城镇体系布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的客观规律,根据成安县经济空间分布现状,成安县的产业空间布局战略规划为 “一心、四区、三带”。“一心”即发挥县城中心作用,增强县城的中心地位和辐射带动能力,建成功能集成的新载体、产业聚集的新高地、实力强劲的新引擎、生态宜居的新家园。“四区”即完善两个产业聚集区,规范壮大碳素园区,谋划建设物流园区。“三带”即打造三个经济增长带。东部经济增长带:包括漳河店镇、李家町镇、柏寺营乡和北乡义乡,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中部经济增长带:包括成安镇、道东堡乡,重点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纺织、食品和商贸服务业。西部经济增长带:包括商城镇、长巷乡、辛义乡,重点发展高效农业、建材、化工和物流服务业。
二、提高城镇化水平。抢抓成安县作为邯郸市“1+6”城市格局组成部分和冀南新区重要节点的良好机遇,按照“发展西部、拓展南部、激活北部、做优中部、带动东部”的县城发展思路,坚持“三区并进”,改造老城区、做优新城区、做强工业区,把工业区纳入县城总体发展规划,按照城区标准建设工业区,不断延伸城区覆盖面,加快商城、漳河店、李家疃3个小城镇建设步伐,发展道东堡、长巷、柏寺营、辛义、北乡义5个特色乡镇,构建中等城市、中心镇、中心村协同发展、良性互动的新型城镇化体系,以产业为纽带,加快产业与人口向城镇聚集。到2015年,城区面积扩大到19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21万人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
三、增强城市承载力。按照统一规划、配套建设的原则,加快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城镇交通、给水、污水管网和垃圾清运设施,加快城镇园林绿化建设,完善“一心多点、两环、两轴、三组团”的县城功能结构布局,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交通:加快道路建设,完善县城“七纵七横”道路交通网络,汽车站建成投入运营,完善邯郸市主城区—城西工业区—成安县城、邯郸市主城区—商城工业区—成安县城公交线路,方便居民出行。绿化:坚持乔、灌、花、草结合,实施生态绿化建设工程,实现道路绿色通道,干渠绿色长廊,形成4横5纵绿色大屏障,努力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到2015年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供水:扩建第二水厂,建成商城镇水厂,城镇用水普及率达98%以上,水质综合合格率达100%。集中供气:建成天然气门站,完成城区和工业区管网铺设,为城市居民和工厂提供气源,到2015年,集中供气率达到80%以上。集中供热:加快供热管网铺设,到2015年县城集中供热率达到70%,力争实现分户计量控制。美化亮化工程: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建设精品设施、精品建筑、精品工程,成安人民广场投入使用,提升县城美化水平。实施以“道路照明、景观亮化和建筑亮化”为主的城市亮化工程,提升城市亮化水平。
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一是实施精细化管理,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实行市场化运作模式,让有条件、有实力、有能力的单位或个人承包街道保洁权,实现机械清扫面积达70%以上;建设垃圾转运站3处,合理处置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配备环卫清洁车和垃圾清运车,提高环卫工程机械化率。二是以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的办法逐年增加绿化面积,管理好城区内的各类公园,搞好绿化建设和亮化工程,严格控制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的绿化用地,城区绿化面积、品种、管护进一步升级,初步实现邯郸市东部绿色生态文明新城的目标。三是逐步实现集中供热、供气全覆盖,完善城区排水管网,实现城区内雨污分流,提升城市功能和承载能力。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第五章 扎实推进“三农”工作,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一、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进一步加强“兴农富民”意识,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着力点,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质增效为核心,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科技农业。
1、建成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大力推进“吨粮县”建设。积极实施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高标准粮田10万亩。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0万亩左右,产量稳定在30万吨。
建设优质棉基地。优质棉面积稳定在25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2.65万吨以上,完成申请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继续保持全国棉花百强县中的先进位次。
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十二五”末,全县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到6万亩,申请实施国家蔬菜标准园和菜篮子工程项目,提高蔬菜产业整体水平。
建设全省食用菌大县。积极发展工厂化栽培和精品包装,到2015年,食用菌种植面积发展到1000万平方米,实现产值7亿元。
建成4万亩优质果品基地。通过提质增效、改劣换优、更新扩建等措施,建成柏寺营乡葡萄基地、漳河店镇桃基地、道东堡乡苹果基地和北乡义乡黄冠梨基地,新建苹果、桃、葡萄基地各3000亩。到“十二五”末,全县果树面积控制在4.5万亩左右,果品产量增加到6.5万吨,果品优质率达到95%以上。
建设4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以治理漳河故道沙带为重点,在李家町镇东范町至李重村一线沙带和长巷、商城两个乡镇西部形成4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和工业原料林基地,促进沙区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建设优质奶源生产基地。继续实施“奶业富民工程”,改造现有小区,高标准新建奶牛小区,提升小区基础设施水平,增加小区养殖容量,使全县奶牛进区饲养率达到100%,提高奶牛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到2015年,全县300头以上标准化奶牛场达到11个,500头以上规模化奶牛场达到4个。
2、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培植龙头、壮大规模、建立基地、带动农户”的要求,积极引进培育以市场、加工、运销、储藏为重点的涉农企业,打造一批生产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通过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工农一体化的经济利益共同体。重点抓好粮食、果蔬、畜牧优势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将现代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物质装备、生产技术等生产要素导入农业领域,延伸农业链条,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到2015年,全县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0家。
3、推进农业科技化和标准化生产。一是继续实施国家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棉花杂交制种基地、优质大豆良繁基地等种子工程项目,加快品种选育、改良和引进,全县农产品优良品种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二是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队伍,发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推广组织。加大在职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力度,每年培训在职专业技术人员400人次,每年培训农民10万人次。三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十二五”期间,新建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和农业综合检测站,加强农资、农产品的质量检测,确保质量安全。四是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10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三年内完成所有规模化蔬菜无公害基地认证,完成5个产品的绿色及有机食品认证。
4、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一是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十二五”期间,全县农机化总体水平实现阶段性重大突破,争取在全市率先实现粮食生产全过程机械化。2015年,农机总动力达到78.6万千瓦,每年新增大马力拖拉机30台、大中拖配套机具120台,改善农机作业质量,提高作业效率。全县粮食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1%以上,基本实现机械化。二是引进、试验农机化新技术。实施机械化深松技术,试验棉花机械育苗技术,推广大棚温室机械发展,引进棉花机械化收获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推进农机产业化、市场化。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整合农机资源,实施适度规模化耕种,降低作业成本。到2015年,至少建成10家以上农机专业服务公司。
二、积极稳妥推进新民居建设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强化规划引领、产业带动,实行“群众主体、政府奖补、政策倾斜、部门帮扶、社会赞助”的运作机制,尊重农民意愿,积极有序地推进新民居示范村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推动农村人口相对集中居住、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和公共服务共享,切实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按照《成安县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建设中心村,合并弱小村、治理空心村、搬迁不宜居住的村、包装原有基础好的村,科学合理划定县城、中心乡镇、一般乡镇、农村新型社区的空间布局、人口规模和用地结构。到“十二五”末,完成78个村新民居建设改造任务。
三、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巩固“村村通”道路建设成果,逐步增加路网密度,提高道路质量和等级。“十二五”期间,完成胡营—吴村等32条、201公里的乡级公路和224条、总长377公里的村级公路改建任务,逐步形成通畅便捷的交通网络。
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灌区渠系节水改造工程,发展节水工程面积12万亩,铺设防渗管道107万米,改造机井500眼;对团结东、西干渠近40公里渠系进行清淤、疏浚、扩挖、护砌,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提高我县水利工程的防洪能力;全力做好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
推进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逐步改善农村人畜饮水条件,提高饮用水安全,完成供水站扩户工程8处(即:柏寺营、北乡义、大善、道东堡、漳河店、化店、李家疃、郎堡供水站扩户工程),解决59个村88877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联村供水站2处(辛义供水站、商城供水站),解决33个村54849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到“十二五”末,解决全县90%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积极发展养殖小区沼气工程和联户沼气工程,力争2015年在全县建设户用沼气3万个,大中型沼气工程50个,小型沼气工程100个。
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以及供电、电视、电信等配套设施。到2015年,通讯信号和广播电视入户率均达到100%,每村都建成标准化的文化中心、图书阅览室、广播室、篮球场和卫生所。
第六章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劳动力就业
以邯郸市“1+6”中心城市发展规划为契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稳步推进房地产业,培育发展信息服务业。“十二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
一、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佛教文化旅游为主,以红色文化、历史文化、乡村生态游为辅,积极推进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十二五”期间,投资30亿元建设成安县二祖佛教文化园,投资3亿元完成禅宗二祖匡教寺开发项目。同时,以“佛文化”为平台,打造邯郸玉佛寺—成安二祖寺—成安匡教寺—大名新华寺佛文化旅游线路,使 “禅宗二祖道场”成为中国佛文化旅游的精品品牌。丰富毛主席视察成安纪念馆内容,使之成为集书法、楹联、摄影为一体的综合场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全面壮大商贸物流业。一是全面落实家电、手机、汽车摩托车、农机购置等各种补贴,促进消费增长。二是积极培育市场,促进商品流通。“十二五”期间,完成乾侯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引进1家国际知名品牌商贸企业,建立一家较大的二手车鉴定中心及旧货交易市场。三是巩固扩大“万村千乡”工程覆盖面,加快集贸市场和全县骨干超市的建设和改造,改善居民消费环境,促进居民消费。“十二五”期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
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十二五”期间,完成集装卸、中转、配送、加工、贸易为主要内容的邯郸澳松现代物流中心建设,抓好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物流信息化管理,建立物流信息平台,将运输业、商家、货主、中介等联系在一起,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物流专业服务。
三、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宽带接入网和IT骨干网扩容工程,实现村村通光缆;完善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建设农产品、工业企业、招商引资数据库,促进资源共享;积极推行自动化办公系统,提高办事效率;建设以数字化为技术核心,以无线覆盖网为基础,光纤传输干线为骨架,有线广播电视分配网为主体,宽带IP网、地面移动数字广播电视网为补充的多功能、多通道、交互式、现代化的新型广播电视制作传输覆盖大格局,广播电台、电视台制作播出系统设备设施全面实现数字化,广播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均达到98%,城区有线电视全部实现数字化,有线数字用户达1.5万户左右。
第七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充分利用三年大变样的有利时机,加强交通、能源、水利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
一、构筑便捷畅通的交通网络体系。以建立网络设施完善、枢纽功能齐全、服务高效便捷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十二五”期间完成成马公路拓宽改造,使之成为县城向西发展的主轴线,提高成临、成肥公路等级,将其纳入环邯郸市城镇密集区的公路环体系之中,修建城区外围的环城路,解决好城市出入口的交通,继续巩固“村村通”道路建设成果,逐步增加路网密度,提高道路质量和等级,建立“成安县各镇之间不超过1小时,镇到所属村庄不超过20分钟,县城外环至各镇不超过30分钟”的交通网络,全面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支撑成安县社会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二、建立完善稳定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按照电力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和适度超前的原则,充分考虑电力需求增长以及负荷的空间分布情况,“十二五”期间新建郭三村35KV站,增容改造北乡义35KV站,新建35KV线路36.5公里,改造35KV线路35.2公里,新增变压器302台,新建及改造10KV线路151.5公里,协助市公司加快商城工业区220kV变电站建设,解决日益增长的工业企业和居民生活用电负荷。
三、建立安全有效的供水保障体系。“十二五”期间,投资1000万元完成第二水厂厂区、管网改造及管网扩户任务,投资1378万元完成商城镇供水工程项目,实现日供水10000吨,解决商城镇及周边村的饮水问题。
完善生态水网、加快生态水系建设。按照“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首先对生态水网输水线路团结东、西干渠进行彻底整修,实现渠道输水畅通;其次对灌溉支、斗渠进行清淤和渠道恢复,扩大渠灌区面积,多引地上水;三是搞好县城环城水系和生态湖建设,改善县城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
第八章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到2015年,建立起管理体制较为完善、布局结构趋于合理、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教育供给能力、教育竞争能力、教育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初步实现向人力资源强县、教育强县的转变。
一、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大力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工程,进一步优化中小学布局,加快推进农村标准化中小学校建设,整合教师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实现初中向县城集中。通过努力,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90%;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继续保持在99%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9%左右;青壮年文盲率降到1.5%以内;“三残”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85%以上。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充分利用好成安县职教育中心国家级重点牌子,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实施好“四个工程”,即“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职校在校生数要达到4500人,形成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的局面。“十二五”期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力争县城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学校“校安工程”和中小学布局规划。“十二五”期间,完成包括一中迁建、25轨制初中、特教学校、体育场、职校扩建等项目的“德圣文化教育园”建设。成安四中、李家疃中学、路固中学、商城中学等四所初中完成农村城市化进程,搞好镇区内中小学布局调整,形成与区镇建设相配套的教育布局。实施一批一级一类幼儿园及示范幼儿园建设,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为促进民办、个体幼儿园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完成省级重点中专成安县职校中专的校园建设工程。按照标准对新建学校进行设施设备安装及绿化美化,达到设备先进化、校园花园化。到2015年基本完成布局调整规划:初中保留7所,小学保留54所。
第九章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人才发展
一、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大力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能力,鼓励和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开发机构。同时,加大创新投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合作,加大引进力度,鼓励企业引进和转化国家级重大科技攻关计划的成果,加快搭建企业自主创新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到“十二五”末,工业企业自主发明、引进并转化新技术30项,拥有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企业达到50家以上。
二、鼓励和引导高新技术企业上规模上水平。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小型企业向中大型企业发展,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比较高的方向转化,进而促使高新技术企业上规模,高新技术产品上水平。到“十二五”末,力争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
三、着力推动人才发展。实施企业家队伍、技术研发队伍、技工能手三大人才培训工程,把引进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作为实施人才发展的重中之重。围绕战略产业、重点产业发展,通过政府支持,委托知名院校对企业家进行培训。鼓励在企业内部开办职工学校、中专学校,对职工进行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培训,选拔技术能手。政府牵线企业和学校签订培训协议,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工业企业输送合格技术力量。
第十章 全面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十二五”期间,建设成安县文化宣传中心和公共影剧院,使我县有一个良好的演出场所;建设图书馆,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完成全县农村文化活动室和书屋的建设;建设一座博物馆,宣传成安历史文化,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文化设施、文化阵地和文化队伍建设,健全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
二、积极发展体育事业。新建标准体育场,供师生及附近居民强身健体;建设乒乓球馆,满足广大乒乓球爱好者健身和市级乒乓球比赛需要;新建25个篮球场、50个乒乓球场,满足农民健身需求;启动建设标准室内游泳池及相关配套设施。
第十一章 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解决基层“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着力打造邯郸市东部卫生事业发展强县,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力争保持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上。
一、加强疾病预防工作。坚持“高度警惕,有效防范”,完善疫情报告动态网络管理,做好疫情监测。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组织实施慢性病综合干预控制、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等慢性病公共卫生项目。逐步建立城乡居民及流动人口健康档案,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到城乡所有居民及流动人口。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强化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提高应急控制、医疗救治能力,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应急队伍。
二、加强妇幼保健工作。继续开展“降消”项目,加强孕产期尤其是高危孕妇的管理,提高住院分娩率,保证母婴安全。加强儿童生长发育的监测和疾病防治,提高全县儿童健康水平。婚前检查关口前移,与民政局密切配合,加强宣传,规范婚前检查管理。“十二五”期间,力争把妇幼医院建设成国家二级甲等医院。
三、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建设卫生综合服务中心,搬迁新建六所卫生院,新建工业区卫生院,为全县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卫生院在预防、医疗保健三级保健网的枢纽作用。加强对村级卫生室的人员、财务、业务管理,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工作。在卫生院建设上,要不断完善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实现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四、提升基本医疗保障整体水平。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使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覆盖到城乡全体居民。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缩小城乡医疗保障水平的差距,使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
第十二章 科学利用资源,构建节约型社会
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大力倡导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社会。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经济社会活动的行为准则,节约使用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建立一批生态养殖、生态种植有机结合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进一步做好农副产品加工的综合利用。
二、科学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彻底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形成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形态。以调整和优化全县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为重点,以提高城乡建设用地效率为核心,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中心城区和基础设施的用地需求,推进产业向集聚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提高基础设施运行能力和效益,有效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形成“一横三纵”的城镇用地空间布局、“中心镇+中心村”的新民居布局、“两区集聚,轴线发展”的工业用地布局。同时,加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力度。“十二五”期间,可通过废弃地、砖瓦窑复垦补充耕地164.83公顷,通过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新增耕地2691.18公顷。
三、建设节水型社会。全县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7;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城镇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公用和民用建筑用水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60%,城市供水管网和农村供水管网损率降到12%,用水户装表计量率达到100%,生活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
第十三章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以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为目标,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整治“三废”污染,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一、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实施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工程。强化森林生态功能,全县实现林地面积9.1万亩,境内路、渠基本实现绿化,农田林网控制面积达到52万亩,实现林网控制率100%,森林覆盖率达到12.5%,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实现道路 “绿色通道”,干渠 “绿色长廊”,形成境内4横5纵绿色大屏障。
二、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全面推进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投资1.2亿元建设城西工业区污水处理厂,完成商城工业污水处理厂、城镇污水处理厂二期和康源养殖场3个水污染防治项目,到2015年,全县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工业污水处理率要达到90%以上。实施集中供热工程和5个碳素企业等6个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兴建垃圾转运站、再戈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兴东油脂油渣处理等3个固废处置项目,大幅削减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污染物全面稳定达标排放。
加强水环境整治,确保水环境安全保护。控制全县9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工业、农业、生活的污染物排放,保障饮用水水质稳定达标。建立健全水源地环境安全评价和预警、应急机制,加强有毒、有害污染物和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监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每年至少进行两次水质全分析监测,定期发布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信息。开展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研究制定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建立安全供水的保障体系。
三、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提高农村环境质量。结合新民居建设,完成20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指导和督促乡镇编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和计划,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解决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重点发展农村沼气工程,积极开展太阳能利用工程,推广清洁能源,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菜篮子基地的污水灌溉;积极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保障食品安全。
第十四章 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
继续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的同时,加强人口综合调控,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为成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十二五”期间,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工作目标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87%以上,出生率预期控制在16.5‰以下,出生统计求实率达到9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预期控制在8‰以内。到“十二五”末,人口控制在42万左右,群众对计划生育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提倡优生优育,明显降低可以预防的、高发的婴儿出生缺陷的发生,逐步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实施计划生育“民心工程”,深入扎实开展创建优质服务先进县活动。加大基层基础性工作及信息化建设,狠抓协会、药具及流动人口工作,着力于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新型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口与计划生育调控体系和管理机制,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两个转变”。加大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全面推进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第十五章 扩大促进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一、努力扩大城乡就业。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完善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就业培训、财税、信贷等优惠政策。农村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劳务中介,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加强劳动力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变人口就业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十二五”期间,劳动力就业前培训率达90%。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劳动保障信息网络库,基本实现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的分帐管理,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提高工伤保险待遇。完善农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和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在原有乡镇敬老院的基础上,新建区域乡镇敬老院4所。加大农村敬老院建设力度,新增床位400张,新建一处可容纳150人的托老院,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提高到95%以上。
三、实施住房保障工程。健全完善满足多元化需求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以廉租房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开发建设,加强政策性住房的供应,全县住房保障总体水平达到全市先进水平。加快城中村改造,做好拆迁居民的延伸服务、跟踪服务,基本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快新民居建设步伐,优化村镇布局调整,全面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
四、关心困难群众生活。建立多元化帮扶救助机制,以劳务培训和产业发展为重点,加大对全县贫困人口的帮扶力度,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十二五”期间,以养殖、种植、小加工项目和贫困村基础建设为主,兴办福利企业为辅,每年实施3—5个扶贫项目,全县农村贫困人口每年以10%的速度递减,到2020年,全县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五、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认真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推动妇女儿童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依法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大力推进妇女儿童两个规划的实施,使妇女在受教育权、劳动保护权、参与决策管理权等方面有所提高。对贫困妇女儿童实施救助,全面优化妇女儿童的生存发展环境,促进妇女儿童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十六章 保障规划实施
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深刻领会“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明确目标,突出重点,主动对接,推动各项建设任务的落实。锐意创新,积极拓展发展空间,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增强发展合力,把社会各界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建设装备制造新区和生态卫星新城上来,为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二、项目支撑,全面带动。把项目带动贯穿于“十二五”规划的全过程,通过项目带动,促进生产要素聚集,形成活跃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优化配置社会资源。保护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精心建设一批牵动全局的重大项目,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促进机关作风转变,充分运用项目管理的理念、机制和方法,抓基层、抓具体、抓落实,提高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促进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价值。
三、创新机制,激发活力。结合实际,尊重规律,紧跟形势,不断创新,形成促进发展的良好环境。着力推动农村改革不断拓展、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社会领域改革不断突破、投资体制改革不断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拓宽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规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拓宽政策空间,优化发展环境,规范各类税费征管,依法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四、加强领导,协调推进。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能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落实选人用人公正机制,让能干事的有舞台、想干事的有机会、干成事的有奖励。重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增进精神文明建设实效。坚持不懈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反腐倡廉长效机制,加强行风建设,加大执法监察、效能监督的力度,确保政令畅通、纪律严明、作风端正。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共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和社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加强国防动员和教育,做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促进军政、军民团结,广泛动员和联合各方面力量加快新成安的建设。